39.6%受访者称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

2018-05-25 07:25

  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交易闲置物品的新渠道,但也存在各种交易陷阱,如偷梁换柱、发钓鱼链接等,让用户利益受损。

 
  上周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,39.6%的受访者称遇到过交易陷阱。受访者遇到较多的交易陷阱包括:交换物品被卖家“偷梁换柱”(37.4%)、买家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(34.8%)、没收到买家的付款(33.7%)以及当面交易时强买强卖(33.4%)。
 
  39.6%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遇到过交易陷阱
 
  四川大学学生刘扬(化名)曾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过吉他、效果器和一些其他音乐设备,有过一次被骗的经历。“今年2月底,我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看中一把琴,卖家也看中了我的琴,我们商量见面交换。到了约定的时间,对方说自己没空,我把我的琴寄过去后,隔了一天他发了快递。结果,我的琴被他签收了,但我当着快递员的面拆开他寄来的包裹,却发现是个空盒子”。
 
  刘扬马上给对方打电话,但接不通。“在平台联系上后,对方装糊涂,我就给他发了空盒子的照片和短视频。他却质问我是不是当着快递员的面拆开的。我觉得自己被骗了,去派出所报了警”。
 
  刘扬说,因为当时双方都没有太多现金,就约定在平台上把琴的价格改为10元,方便对方买。“这导致我被骗之后向平台投诉也解决不了问题,很麻烦。而且我们的沟通过程并不都在平台上进行,而是通过其他社交软件。他当时给了我一个等级较低的QQ号。我提出过疑问,但他解释说自己不怎么用社交软件,我就相信了。后来对方骗走了我的琴就把我拉黑了”。
 
  调查显示,39.6%的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遇到过交易陷阱,44.0%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,16.4%的受访者没有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过东西。
 
 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,二手交易平台只是卖家和买家交易的中介,大部分情况下,卖方掌握信息相对多,而买家则需要自主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。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,有的卖家会要求买家先行支付货款并确认收货后才发货,但寄送的却是不符合描述的商品,出现“强买强卖”的情形。还有一种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换,卖家在寄送过程中“偷梁换柱”,之后玩消失。
 
  调查显示,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,遇到较多的交易陷阱是交换物品被卖家“偷梁换柱”(37.4%)、买家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(34.8%)、没收到买家的付款(33.7%)以及当面交易时卖家强买强卖(33.4%),其他还包括:买家收到货品后再挑刺砍价(24.5%)、卖家发钓鱼链接(13.9%)、买家制造多付款假象、诈骗卖家钱财(12.5%)等。
 
  “在二手平台上买卖物品要留意对方是否通过了实名认证”
 
  刘扬说,对方在平台上拍自己的琴拍了两次,两次留的电话是不一样的。“对方第一次留电话说自己留错了,但我都截图保存了。我发现自己被骗后给他打电话,他死不认账。我就打他声称留错的那个电话,结果是他家人的”。
 
  刘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:“我在网上交易时有个习惯,不管认不认识我都要留对方身份证正反面的照片,我自己的也会发给对方。我凭借这些信息与他家人沟通,他妈妈问了我很多问题,确认我不是骗子之后,着手处理了这件事。最后这个买家坦白他是想利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漏洞,用自己的琴盒来换我的吉他、琴盒、琴包。最后,他妈妈把他的琴寄给了我,并附了道歉信,还多付了琴价格的20%作为补偿”。
 
  刘扬希望,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能联合快递公司提供检验物品的服务,确认与平台上发布的物品相符,再帮助发货。
 
  曹磊表示,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,问题层出不穷,因此在二手平台上买卖物品要留意对方是否通过了实名认证,信用等级如何;避免用其他通信软件沟通,仔细甄别对方发来的是否为钓鱼网站链接;线下当面交易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点,谨慎付款;收到快递后一定要先验货再签收。
 
  他还提醒,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,卖家要实事求是地描述商品的瑕疵,买家购买时要知晓商品瑕疵。对于贵重物品,尽量同城见面交易。卖家发货前,最好给物品多拍一些照片,避免买家退货时“偷梁换柱”,或故意毁坏物品再要求退货。
 
  受访者中,女性占51.6%,男性占48.4%。已工作的占86.9%,学生占10.5%。
 
(责任编辑:佟明彪)